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贵州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委员会、民族委员会的决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1 19:53:49  浏览:932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贵州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委员会、民族委员会的决定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


贵州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委员会、民族委员会的决定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


(1981年5月2日贵州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


贵州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工作需要,决定设立: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委员会、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民族委员会。



1981年5月2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贵州省地名管理实施办法

贵州省人民政府


贵州省地名管理实施办法
贵州省人民政府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全省地名管理,逐步实现地名国家标准化,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际交往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地名,包括行政区域名称,居民地名称,街巷(含门牌)等人文地理实体名称;山、河、湖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功能的台、站、港、场、桥梁、渡口、水库、纪念地、名胜古迹、企事业单位名称。
第三条 各级地名机构为各级政府地名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地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承办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交办的地名工作任务;
(二)指导、协调各专业部门的地名工作;
(三)承办本地区命名、更名工作;
(四)监督管理本地区标准地名的使用;
(五)组织、检查地名标志的设置、管理;
(六)搜集、整理、储存地名资料。管理本地区地名档案。为各部门提供地名资料,开展地名咨询业务;
(七)编辑出版名书刊,负责地图、报刊、商标、广告和其他公开出版物中地名的审定等工作;
(八)组织地名管理学理论研究。
第四条 地名管理应从我省的历史和现状出发,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地名的命名和更名,应按照办法的原则和审批权限报批,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决定。
第四条 地名管理应从我省的历史和现状出发,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地名的命名和更名,应按照本办法的原则和审批权限报批,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决定。

第二章 地名的命名和更名
第五条 地名的命名应遵循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各族人民团结和国家尊严,尊重当地群众意愿的原则:
(一)地名的命名应含义健康,反映当地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特征;
(二)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禁止用国家领导人的名字命名地名,不用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
(三)全国范围内县、市以上行政区域名称,全省范围内重要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一个县、市内的乡、镇、街道、办事处名称,一个乡、镇内的村民委员会名称,一个城镇内的路、街、巷、居民区名称不应重名,并避免使用同音字;
(四)县以下行政区域名称,一般应与驻地名称一致。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功能的台、站、港、场等名称,一般应与当地地名相统一;
(五)城市街道应按道路性质命名,干道称“路”或“街”,小区内部的称“巷”;
(六)新建的居民区、城镇街道,必须在施工前命名,命名时一般不用序数、新村、新街等名称。
(七)各专业部门在野外作业或科学考察中,需对无名称的自然地理实体命名时,应与当地地名主管部门协商一致。
第六条 地名的更名应遵循下列规定:
(一)凡有损国家尊严、妨碍民族团结的,带有侮辱劳动人民和庸俗性质的,以及其他违背国家方针、政策的地名,必须更名;
(二)一地多名,一名多写的,应确定其中一个作为标准名称;
(三)不符合本规定第五条(三)、(四)款规定的地名,征得有关方面和当地群众同意后,予以更名;
(四)不明显属于更名范围的,可改可不改的地名,一般不要更名。

第三章 地名命名、更名的审批权限和程序
第七条 地名命名、更名的审批权限和程序是:
(一)行政区域名称的命名、更名,按照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权限办理;
(二)国内著名的或涉及两个以上省、自治区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由省地名委员会与有关省、自治区协商一致,报国务院审批;
(三)省内著名的或涉及两个以上地、州、市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由有关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地区行署提出命名、更名方案,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四)地、州、市内著名的或涉及两个以上县、市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由有关县、市人民政府提出命名、更名方案,报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审批,抄送省地名委员办公室备案;
(五)各专业部门使用具有地名功能的台、港、场等名称,县以上部门管理的纪念地、名胜古迹、游览地名称,在征得当地地名主管部门同意后,按隶属关系报业务主管部门审批,抄送当地地名主管部门备案;
(六)城镇街道名称以及其他地名,由县、市人民政府审批,同时抄送地、州、市地名主管部门备案;
(七)注销、恢复地名。按地名命名、更名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办理。
第八条 凡须命名、更名的各类地名,应写出文字报告,必要时加附图。

第四章 少数民族语地名
第九条 我省少数民族语地名汉字译写,应做到规范化。过去汉字译写已稳定,群众称呼习惯并已广泛使用的少数民族语地名,即使汉字译音不够准确,也不再另行改译,仍予沿用。
第十条 少数民族地名汉字译写不一致,形成一名多译的,应确定一个群众习惯、广泛通用、符合规定的标准名称。
第十一条 少数民族语地名的汉字译写用字不当,产生歧义或带贬义的,必须更正。
第十二条 新命名、更名的少数民族语地名,汉字译写应力求准确。专名应采用音译、通名应做到同词同译。
第十三条 有本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语地名,汉字译写时,应用民族文字旁注。

第五章 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管理
第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责成有关部门在城镇、街、路、巷、村寨、交通要道、名胜游览地、纪念地和重要自然地理实体等必要的地方,设置地名标志:
(一)地名标志牌上的地名,必须是标准地名,要按统一规范格式书写,其书写格式和汉语拼音,应报经所在县、市地名主管部门审定;
(二)城镇街、路、巷的地名标志和门牌,由各级政府责成有关部门负责设置和管理;
(三)集镇、自然村、由县、市人民政府责成乡、镇人民政府负责设置和管理;
(四)纪念地、名胜古迹、游览地、自然保护区,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台、站、港、场等,分别由各专业主管部门负责设置和管理;
(五)铁路、公路的车站、交岔路口、桥梁、码头和渡口等标志,分别由铁路、交通等部门负责设置和管理;
(六)重要自然地理实体和其他有必要设置地名标志的地方,由所在县、市地名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设置和管理;
(七)地名更名后,要及时更换地名标志。
第十五条 地名标志是国家法定标志物,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有保护地名标志的义务,对擅自移动、毁坏地名标志的,由公安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理。

第六章 其 他
第十六条 中国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必须以国家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作为统一规范。
汉语地名和用汉字译写的少数民族语地名,按一九八四年中国地名委员会、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测绘局联合颁发的《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汉语地名部分)》拼写。
个别方言读音地名,可以用汉语拼音字母旁注方言读音。
第十七条 地名用字按国家规定的规范汉字书写,字形以一九六五年文化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为准。
外国地名的汉字译写,应遵守中国地名委员会制定的译写规则。
第十八条 经各级人民政府和专业部门审定批准的地名,由地名主管部门负责汇集出版。其中行政区域名称,可以汇编单行本。
出版外国地名书籍,需经中国地名委员会审定。
地方性地名书籍,由同级地名主管部门组织审定编纂。
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在公文处理、新闻报道、测量制图、公安户籍、民政管理、邮电通讯、交通运输、印刷出版、商标广告等方面使用地名时,都以各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标准地名为准,各级地名机构进行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 全省性公开版地图上的地名,需经地名主管部门审查,地区性公开版地图上的地名,需经所在地区地名主管部门审查。
第二十条 地名档案的管理,按照中国地名委员会、国家档案局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省地名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1992年9月17日

关于深化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

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安委办字〔2005〕5号

关于深化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

  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3〕60号)和原国家安全监管局等11个部委局印发的《深化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整治方案》(安监管危化字〔2004〕69号),坚持深化专项整治和日常监督管理工作相结合,整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但是,近期一些地方接连发生多起交通运输事故,导致运载的危险化学品泄漏,引发中毒、爆炸、火灾事故,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为切实加强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管理,消除事故隐患,按照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遏制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频发势头,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决定进一步深化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专项治理工作。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强化领导责任,落实监督管理职责。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赋予的职责,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的统一部署,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切实落实各项治理措施,督促、指导和组织开展本地区、本系统深化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专项治理工作,不断提高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二、抓好源头管理,严格落实资质认定制度。对从事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企业、危险化学品运输和装卸的航运企业、港口企业、铁路危险货物托运人资质及车站和专用线办理条件、危险化学品航空运输企业的资质进行一次全面审验。对不具备危险化学品运输资质条件的企业,要限期整改,逾期仍不改正或仍达不到规定条件的,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国办发明电〔2004〕19号)关于"五个整顿,两个关闭"的要求,依法吊销其危险化学品运输经营许可证。

  三、强化培训考核,认真执行持证上岗制度。有关职能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危险化学品运输驾驶员、船员、装卸人员、装卸管理人员、押运人员等从业人员安全培训和考核,做到持证上岗。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加大对危险化学品运输从业人员的资格审核、日常管理和执法查验力度。

  四、做好检测检验,加大对运输活动检查力度。加强对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运载工具、罐车罐体和配载容器质量的监督检查和定期检测检验。结合全国治理车辆超限超载工作,加强对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主要通行路段、船舶主要通行航道的检查和监控,杜绝无资质单位和改装、拼装及带病车辆运行。要在重要路口、港口、铁路危险货物办理站、机场货运站设点进行执法检查,重点检查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资质、运输通行证、驾驶人员、船员、押运人员资格证、车辆行驶证、运载工具、装载质量、罐体合格证、标志悬挂、规定的时间和路线、灭火器材配备情况,依法严厉处罚违法、违规行为。

  五、严格核准制度,着重抓好剧毒化学品和罐车运输。强化剧毒化学品运输、购买、装载管理。严格执行剧毒化学品购买凭证、准购证和公路运输通行证制度。运输液化气体的车辆途中停车如果超过六小时,应按当地公安部门指定的安全地点停放。铁路要严格执行全路取消危险货物零担运输中转作业的规定。罐车充装量不得超过允许的最大充装重量,充装完毕必须复查充装重量和液位,如有超装必须立即妥善处理,严禁超装罐车驶离充装单位。

  六、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监控。要加快安全科技新技术应用的步伐,进一步推广应用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监控管理应用系统和阻隔防爆技术,对运输危险化学品的汽车罐车、火车罐车和船舶进行全程监控,确保一旦遇到险情或发生事故,有关部门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获取信息,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正确的处置方法,有效进行现场救援和人员救治,最大程度地控制事故发展,减少事故危害。

  七、加强信息通报,及时沟通工作情况。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手段,及时通报运输企业资质认定、人员资格认可、运输工具的审验、罐车罐体和配载的容器技术状况的检测检验等工作情况,共享有关运输企业、运输工具、运行状况、应急救援等信息。建立区域联动和协办机制,共同执法,形成合力,加强对危险化学品运输全过程的安全监管,确保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接此通知后,要结合实际,迅速部署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切实解决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的发生。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将适时组织对重点地区和有关部门开展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专项治理工作情况进行督查和指导。

  二○○五年四月二十九日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